“好,同学们,现在吃饭时间到了,2: 05分我在这里等待你们的到来。”她整理着一沓沓报纸,望着那些正看书入神的学生们,露出淡淡的笑容,“我喜欢这些孩子们,他们勤奋、刻苦的精神为这所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,而我只不过是在他们成长的桥上轻轻地扫了扫灰尘,让他们走得更舒坦些。”她叫杨剑,是我校一名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。
1986年就来到郧阳师专从事这份工作,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十六个年头了。二十六来,她始终如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唯有脸上日益渐增多的皱纹彰显着岁月的年轮,可她年轻的心态,让很多学生对她记忆深刻,并亲切地称呼她为“微笑大姐”。她说自己很喜欢那些勤奋刻苦的学生来到阅览室看书,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,那些刻苦的学生依旧如往。看到她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,总是对知识抱着一颗如饥似渴的心,知识就像雨露一点一点地浇灌着她心灵的成长。
那时还在丹江校区,由于条件有限,阅览室和自习室连在一起,空间很拥挤,因此工作起来会比较忙。阅览室的开门时间一般是早上7:30分,可有时刚过7点,就有学生抱着书本等在那里了,于是她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去开门,以便让这些学生能早点进去学习。每逢考试临近,阅览室里挤满了复习的同学,没有座位的就蹲在书架旁,有的甚至站在过道里看书。尽管座位有限,但杨老师并不阻拦那些仍走进阅览室的学生。看到有学生累了趴在书桌上,她便踮起脚尖走过去,轻轻拍拍睡着的学生,提醒他们不要着凉了。有多的衣服时,她就不去吵醒他们,而是小心翼翼地为他们披上。细心的杨老师注意到,一些学生在阅览室一待就是一整天,渴了就去附近的商店买瓶水,然后回来继续看书。她便为同学们免费提供茶水和一次性水杯。“反正我这儿烧水快,节约了学生们的钱,又方便他们学习,何乐而不为呢?”杨老师微笑地说道。
一次在阅览室笔者新眼看到,一位学生走上前:“大姐,这里有关于师范类如何讲课的书吗?有的话在哪一块区域呢?”“有,稍等啊!”杨老师边回答边从屉子里拿出一本陈旧而厚重的笔记本,熟练地翻开到某几页,快速扫了几眼,“在这边,请跟我来。”她将这位学生带到相关的书架旁,帮他找出了需要的那几本书,用时不到2分钟。记者看到,在这厚厚的本子上,杨老师记录着每期新书的分类及目录,有些重要的内容连相关页码都记了下来。原来经常有学生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书找她咨询。“这还是一个学生给我的启发呢。”几年前,有个学生曾问杨老师有篇文章在哪本书的哪一页,这么细的问题可把她问住了,因为她们的工作只需要了解大致的专业分类情况就行了。此后,只要学校有新增的杂志和报纸,杨老师都会先看一遍,记熟目录后再仔细阅读文章内容,遇到不容易记住的,她就用笔记本记下,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到现在。
杨老师的细心不止如此。有些同学来得匆忙,时常忘记带纸或笔,还得再返回宿舍拿。杨老师就在办公桌一角准备一沓信纸和几只笔,替一些“健忘”的孩子节省时间。而在办公桌的显眼处,她则会摆放那些粗心的孩子遗落下来的学生证等证件。
如今的校区环境更好了,阅览室的空间变大了,书增多了,杨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了。她会每天和学生们一起阅读,并在笔记本上记下当天的工作感受与体会,就是为能更好地走进当代学生们的内习;她将每一期杂志的优美词藻与故事记录下来,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,以便能与学生们有更多的话题交流。身边的学生在不断地变化着,但她与学生们的心却始终贴得很近。
时光荏苒,二十余年早已逝去,她将一份看管图书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,她用她呵护和细心,唤醒着学生们心底那温暖的爱,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她。
(学生记者:王哲娟)
转自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第316期